出自 唐朝 韩愈 的《赠崔立之(以下十五首见外集)》
昔年十日雨,子桑苦寒饥。
哀歌坐空室,不怨但自悲。
其友名子舆,忽然忧且思。
搴裳触泥水,裹饭往食之。
入门相对语,天命良不疑。
好事漆园吏,书之存雄词。
千年事已远,二字情可推。
我读此篇日,正当寒雪时。
吾身固已困,吾友复何为。
薄粥不足裹,深泥谅难驰。
曾无子舆事,空赋子桑诗。
赠崔立之(以下十五首见《外集》)
昔年十日雨,子桑苦寒饥。
哀歌坐空室,不怨但自悲。
其友名子舆,忽然忧且思。
搴裳触泥水,裹饭往食之。
入门相对语,天命良不疑。
好事漆园吏,书之存雄词。
千年事已远,二字情可推。
我读此篇日,正当寒雪时。
吾身固已困,吾友复何为。
薄粥不足裹,深泥谅难驰。
曾无子舆事,空赋子桑诗。
中文译文:
曾经的时候,连续下了十天的雨,子桑遭受了严寒和饥饿的困苦。
他愁苦地坐在空荡的房间里,没有怨恨,只有自己的悲哀。
他的朋友名叫子舆,突然感到忧心和思念。
子舆披起衣裳涉过泥水,用衣裹着食物送给子桑。
两人面对面交谈,确认天命不会辜负他们。
好心人,漆园的吏员,将这首诗保存下来,颂扬它威严的词句。
千年的事情已经过去,但是诗中的情感仍然可以感受到。
我在阅读这首诗的时候,正值寒雪纷飞的日子。
我自己虽然困乏,但是我的朋友又为何而奋斗呢。
一碗稀粥不足以包裹,深泥道路难以驰骋。
曾经并没有子舆这个人存在,只是空洞地赋予了子桑的身份来写诗。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韩愈写给他的朋友崔立之的作品之一。他回忆起了过去的日子,特别是连续下雨的时候,饱受饥饿和寒冷的子桑。尽管他身处困境,但他却没有怨恨,只感到自己的悲哀。他的朋友子舆突然感到忧心和思念,为了帮助子桑,他穿过泥水,用自己的衣裳包裹食物送给他。他俩面对面交谈,确认了天命是公正的。好心人将子桑的诗保存下来,称赞它文辞雄伟。虽然千年已经过去,但这首诗中的情感依然可以被我们感受到。诗的最后,韩愈表达了他在寒雪天气中阅读这首诗的心境,思考自己和朋友的境遇。尽管他困乏,但他为朋友的处境感到担忧。这首诗描绘了友谊和困境之间的关系,展示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困难境遇的认识。通过描写子桑和子舆的故事,韩愈表达了对友谊的敬重和呼吁。他试图通过这首诗来提醒人们珍惜友情,以及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重要性。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zèng cuī lì zhī yǐ xià shí wǔ shǒu jiàn wài jí
赠崔立之(以下十五首见《外集》)
xī nián shí rì yǔ, zǐ sāng kǔ hán jī.
昔年十日雨,子桑苦寒饥。
āi gē zuò kōng shì, bù yuàn dàn zì bēi.
哀歌坐空室,不怨但自悲。
qí yǒu míng zǐ yú, hū rán yōu qiě sī.
其友名子舆,忽然忧且思。
qiān shang chù ní shuǐ, guǒ fàn wǎng shí zhī.
搴裳触泥水,裹饭往食之。
rù mén xiāng duì yǔ, tiān mìng liáng bù yí.
入门相对语,天命良不疑。
hǎo shì qī yuán lì, shū zhī cún xióng cí.
好事漆园吏,书之存雄词。
qiān nián shì yǐ yuǎn, èr zì qíng kě tuī.
千年事已远,二字情可推。
wǒ dú cǐ piān rì, zhèng dāng hán xuě shí.
我读此篇日,正当寒雪时。
wú shēn gù yǐ kùn, wú yǒu fù hé wéi.
吾身固已困,吾友复何为。
báo zhōu bù zú guǒ, shēn ní liàng nán chí.
薄粥不足裹,深泥谅难驰。
céng wú zi yú shì, kōng fù zǐ sāng shī.
曾无子舆事,空赋子桑诗。
韩愈 (359篇诗文)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