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唐朝 李商隐 的《七夕偶题》
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
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
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
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
《七夕偶题》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这首诗描述了宝婺和常娥两位仙女的珍宝和美丽,以及他们送给人间的神奇礼物。诗中还描绘了丰收的美景和阮家的贫困。这首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七夕节和仙女的形象有所借用,融入了浓郁的唐代风韵。
译文如下:
珠佩随宝婺晃动,
玉轮随常娥光照。
她们的灵魂回到天上,
巧手却把奇妙的礼物留给人间。
香气飘满千家万户,
笙竽的声音传遍四周。
明天早晨,太阳会晒干犊鼻,
这才相信阮家的贫困。
这首诗以仙女和宝物为题材,展示了李商隐对唐代文化的独特理解。宝婺和常娥是传说中的仙女,她们的珍宝和美丽无法用凡人的眼光来想象。诗中描述了她们的珠佩和玉轮,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她们作为仙子,又将自己的灵魂带回了天上,同时留下了一些奇妙的礼物给人间的人们。这种离人间而又慷慨的行为,为诗中增添了一丝神秘和浪漫的色彩。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繁盛的景象。香气弥漫在千家万户,笙竽的声音传遍四周,显示出丰收的景象和世间的繁华热闹。然而,诗的最后两句则揭示了阮家贫困的事实。这是对社会底层贫困困境的暗示,也可以理解为对自己贫困的境况的反思。
整首诗以唐代特有的意境和构思展现了中国七夕节和仙女的形象。通过描写珍宝、美景和贫困,诗意依然是浪漫和富有诗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qī xī ǒu tí
七夕偶题
bǎo wù yáo zhū pèi, cháng é zhào yù lún.
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
líng guī tiān shàng pǐ, qiǎo yí shì jiān rén.
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
huā guǒ xiāng qiān hù, shēng yú làn sì lín.
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
míng cháo shài dú bí, fāng xìn ruǎn jiā pín.
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
李商隐 (535篇诗文)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死后葬于故乡荥阳。也有人说他葬于祖籍地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