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宋朝 苏轼 的《金山妙高台》
我欲乘飞车,东访赤松子。
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
不如金山去,清风半帆耳。
中有妙高台,云峰自孤起。
仰观初无路,谁信平如砥。
台中老比丘,碧眼照窗几。
巉巉玉为骨,凛凛霜入齿。
机锋不可触,千偈如翻水。
何须寻德云,即此比丘是。
长生未暇学,请学长不死。
《金山妙高台》是苏轼的一首诗词,描述了他向往金山妙高台,同时表达了对修行和长生的渴望。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我欲乘飞车,东访赤松子。
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
不如金山去,清风半帆耳。
中有妙高台,云峰自孤起。
仰观初无路,谁信平如砥。
台中老比丘,碧眼照窗几。
巉巉玉为骨,凛凛霜入齿。
机锋不可触,千偈如翻水。
何须寻德云,即此比丘是。
长生未暇学,请学长不死。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修行和长生的向往。他想乘坐飞车东访赤松子,但他认识到蓬莱仙境无法到达,弱水隔绝了三万里的距离,因此他决定前往金山。在金山上,他发现了妙高台,这座孤立的云峰。他仰望着妙高台,发现一开始看上去没有路径,谁会相信平坦如砥石呢?然而,在妙高台中,有一位老比丘,他的碧眼照亮了窗户,苏轼感叹他的身躯如玉,凛冽的寒霜进入他的牙齿。尽管如此,他的机锋无法触及,他的千偈诵经像水一样翻滚。苏轼提问,为何还要寻找长生之道,因为这位比丘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品质。最后,苏轼表示自己无法学习修行的方法,只能请求这位学长不要死去,以便他能够向他学习。
赏析:
《金山妙高台》以苏轼独特的意境和意象描绘了他对修行和长生的向往。金山象征着仙境,而妙高台则是其中的一座神秘而孤立的山峰。苏轼通过描述台中的老比丘,展示了他对修行者的景仰。老比丘的碧眼和凛冽的寒霜形象生动而有力地表达了他的虔诚和坚韧。诗中的比丘被描绘成超越凡俗的存在,他的身躯如玉,无法触及他的机锋,他的诵经声如水一般翻滚。整首诗以苏轼自身的向往和对修行者的景仰为线索,表达了他对长生和超越尘世的追求。最后两句表达了苏轼自己对修行的无能为力,只能请求学长的长生不死,以期向他学习修行之道,这表现出一种自谦和虚心。整首诗词意境高远,描绘了修行者的超凡境界,并通过景物描写和比喻的手法,展示了苏轼对修行的向往和对修行者的敬仰。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jīn shān miào gāo tái
金山妙高台
wǒ yù chéng fēi chē, dōng fǎng chì sōng zǐ.
我欲乘飞车,东访赤松子。
péng lái bù kě dào, ruò shuǐ sān wàn lǐ.
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
bù rú jīn shān qù, qīng fēng bàn fān ěr.
不如金山去,清风半帆耳。
zhōng yǒu miào gāo tái, yún fēng zì gū qǐ.
中有妙高台,云峰自孤起。
yǎng guān chū wú lù, shuí xìn píng rú dǐ.
仰观初无路,谁信平如砥。
tái zhōng lǎo bǐ qiū, bì yǎn zhào chuāng jǐ.
台中老比丘,碧眼照窗几。
chán chán yù wèi gǔ, lǐn lǐn shuāng rù chǐ.
巉巉玉为骨,凛凛霜入齿。
jī fēng bù kě chù, qiān jì rú fān shuǐ.
机锋不可触,千偈如翻水。
hé xū xún dé yún, jí cǐ bǐ qiū shì.
何须寻德云,即此比丘是。
cháng shēng wèi xiá xué, qǐng xué zhǎng bù sǐ.
长生未暇学,请学长不死。
苏轼 (3459篇诗文)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