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宋朝 苏轼 的《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
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
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方将怨无襦,忽复歌缁衣。
堂堂孔北海,直气凛群儿。
朱轮未及郊,清风已先驰。
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羸。
滔滔满四方,我行竟安之。
何时剑关路,春山闻子规。
《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
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方将怨无襦,忽复歌缁衣。
堂堂孔北海,直气凛群儿。
朱轮未及郊,清风已先驰。
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羸。
滔滔满四方,我行竟安之。
何时剑关路,春山闻子规。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写的是苏轼与孔郎中荆林相见的情景。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疾苦和自身境遇的思考。
首先,诗人用秋禾不丰满和宿麦少有的情景来象征国家的困苦和贫瘠。他自愧不如,感叹自己无法为国家人民解决这些问题,就像身上扎满了荆棘一样。
然后,苏轼提到自己平生读了五千卷书,但这些文字却无法填饱肚子。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书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无用感叹。
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尽管怀有怨恨,却又忽然改变心情,开始歌颂自己所穿的缁衣(僧袍),显示出他对佛法的向往和心境的变化。
在后半部分,苏轼表达了对孔郎中荆林的敬佩。他称赞荆林直爽刚毅,堂堂正正,令人凛然敬畏。诗人自比朱轮(马车)未能及上郊外,但清风已先行,表达了对孔郎中的追随和敬仰之情。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的身份和境遇的思考。他感叹为何要让贤士们(君子)背负着十万贫病的困苦,而他自己却能够安然无恙地行走于滔滔江海之间。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去剑关旅行,在春山中听到黄鹂的歌声。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和远方的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困苦的思考和自身境遇的反思,同时展示了他对孔郎中的敬佩和对自由远方的向往之情。通过描绘诗人内心的变化和对外界的观察,苏轼展示了他的情感和思想。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hé kǒng láng zhōng jīng lín mǎ shàng jiàn jì
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
qiū hé bù mǎn yǎn, sù mài zhǒng yì xī.
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
yǒng kuì cǐ bāng rén, máng cì zài fū jī.
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
píng shēng wǔ qiān juǎn, yī zì bù jiù jī.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fāng jiāng yuàn wú rú, hū fù gē zī yī.
方将怨无襦,忽复歌缁衣。
táng táng kǒng běi hǎi, zhí qì lǐn qún ér.
堂堂孔北海,直气凛群儿。
zhū lún wèi jí jiāo, qīng fēng yǐ xiān chí.
朱轮未及郊,清风已先驰。
hé yǐ lèi jūn zǐ, shí wàn pín yǔ léi.
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羸。
tāo tāo mǎn sì fāng, wǒ xíng jìng ān zhī.
滔滔满四方,我行竟安之。
hé shí jiàn guān lù, chūn shān wén zǐ guī.
何时剑关路,春山闻子规。
苏轼 (3459篇诗文)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